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
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,还有1小时落地,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,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。
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,导致PPT草草做完,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,你怎么办?
如果一个人智商情商正常、学习和工作意愿高,就一定能出成绩。
然而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高效率。与产出高的人相比,低效人士无一例外都存在3个问题,其中一个即:几乎从不“偷懒”。
以下,Enjoy~
(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PLUS)
几乎从不“偷懒”
“懒癌”是第一生产力。仔细盘点一下,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?
不想走路,有了汽车;不想爬楼,有了电梯;不想打扫,有了扫地机器人……
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,并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持续的,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,搭好框架。
比如,我让运营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,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,所以高效的做法是:
建一张excel表格,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,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,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,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。
当然,这里所说的“偷懒”,不仅是善用工具,还包括善用他人。
比如,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,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;
比如,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,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;
再比如,去运营社群,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,比你自己去做群主,要高效得多。
(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PLUS)
所以,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,听起来难吗?一点也不,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。
但是,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?我观察下来,有几个障碍:
1.工作环境所限
很多人的工作性质,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,而是任务导向型的。
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,就是完成任务,至于背后的出发点,不需要知道。而且,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、考核苦劳,而不是考核产出。
(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PLUS)
实际上,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、行为习惯的影响,大到超乎想象。
你去看,刚毕业的时候,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,看起来差不多。 但过了几年,你会发现,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,听他说几句话,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。 再极端一些的,多年前我曾经因为要帮客户设计流程,去他们的产线观察生产过程。 在噪音极大、灯光昏暗的厂房里,我看着流水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、等待换箱,几个小时下来,我自己也开始反应迟钝、敏锐度下降了。
2.没有资深的人辅导
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,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,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,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。
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,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,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。
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(需要做哪些事情、用什么工具等等),却没有How(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)和Why(这些事情对公司、对客户有什么帮助、要达到何种目的),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,没有成就感。
3.思维方式固化
一部分人,会在工作多年之后,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,醒悟过来想要改变。
然而,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,是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的关键几年,如果任务导向、应激式努力、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在大脑中固化了,形成了下意识思维,是很难扭转过来的。
我带过几个人,此前的工作经历都是任务式、应激式的,在跟他们合作的时候,的确能够感受到他们与自己固有思维作斗争的痛苦与挣扎。
然而,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扎出来、突破自我的。
(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PLUS)
所以,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,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,而是一种思维习惯、工作方式、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。
在初入职场的几年,处于何种工作环境、跟谁一起工作、被谁辅导工作,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。